07.26
2025
截至7月26日,廣東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已突破4000例。這一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。發廣泛關注。九游會j9藥業作為資深藥企,有責任帶你科學認識這一疾。莆輾闌び胗Χ災饋
一、認識“基孔肯雅”:并非新敵,蚊媒傳播是核心
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引起,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,與新冠病毒同屬RNA病毒家族。其傳播方式明確而單一:
傳播媒介:主要是白紋伊蚊(花斑蚊)和埃及伊蚊這兩種常見蚊蟲。
傳播循環:典型的 “人-蚊-人”循環。蚊叮咬感染者吸血后獲得病毒,再叮咬健康人時將病毒注入其血液。
關鍵認知:該病不會通過飛沫、接觸、性接觸或空氣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播,這與流感、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有本質區別。防控核心在于防蚊滅蚊!
二、識別典型癥狀:發熱、關節痛、皮疹“三聯征”
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,潛伏期通常為2-12天。患者常出現以下突出癥狀:
1.突發高熱:體溫可迅速升至39°C甚至40°C。
2.劇烈關節痛:這是最具特征性的癥狀。疼痛常累及多個關節(如手腕、腳踝、膝蓋、手指等),可致活動嚴重受限,且可能持續數周甚至數月。部分患者因此得名“關節痛熱病”。
3.皮疹:多在發熱后2-5天出現,可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,常見于軀干和四肢。
三、科學治療:對癥支持為主,特定藥物有潛力
目前,基孔肯雅熱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。治療核心是支持治療與緩解癥狀:
充分休息與補液:防止脫水至關重要。
退熱止痛:使用對乙酰氨基酚(撲熱息痛)等非阿司匹林類解熱鎮痛藥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(增加出血風險)和非甾體抗炎藥(NSAIDs)(在登革熱流行區需先排除登革熱,因NSAIDs可能增加出血風險)。
關節痛管理:急性期后若關節疼痛持續,可在醫生指導下嘗試物理治療或特定藥物。氨基葡萄糖用于骨關節炎治療,對緩解基孔肯雅熱引起的關節疼痛會有輔助作用(需更多臨床證據支持)。例如,浙江九游會j9藥業生產的鹽酸氨糖膠囊產品,在改善關節功能方面具有應用價值。
抗病毒探索:對于關節炎癥狀持續超過兩周的患者,研究表明用利巴韋林治療可能有效。利巴韋林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,浙江九游會j9藥業生產的利巴韋林注射液和膠囊在既往抗擊非典、新冠疫情中積累了應用經驗。氯喹的療效目前尚不明確。被動免疫療法(如恢復期血漿)仍在研究階段,顯示潛在益處。所有藥物治療均需嚴格遵醫囑。
四、專家建議:防蚊滅蚊是根本,及時就醫莫恐慌
面對基孔肯雅疫情,公眾應:
1.嚴防蚊蟲叮咬:
使用含避蚊胺(DEET)、派卡瑞丁或伊默寧的有效驅蚊劑。
穿著淺色長袖衣褲。
安裝紗門紗窗,使用蚊帳。
清理家中及周邊積水容器(花盆托盤、閑置容器、廢舊輪胎等),杜絕蚊蟲孳生地。
2.關注癥狀,及時就醫:
如出現突發高熱伴嚴重關節痛、皮疹等癥狀,且有蚊蟲叮咬史或身處疫區,應立即就醫并告知醫生暴露史。早期診斷有助于對癥處理和防控。
3.理性用藥:藥物使用需經專業醫生評估診斷后決定,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使用。
4.社區協作: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蚊媒監測、消殺和環境整治工作。
結語:
佛山基孔肯雅熱疫情提醒我們,蚊媒傳染病防控不可松懈。只要我們科學認識疾病傳播規律(緊盯蚊蟲),掌握核心癥狀(警惕“發熱-關節劇痛-皮疹”),堅持做好個人防護(全力防蚊滅蚊),并在出現癥狀時及時規范就醫,就能有效保護自身和家人的健康。讓我們共同行動,抵御蚊媒疾病威脅!